您的位置:首页 >综合 > 正文

中国平安股价与经营业绩严重背离 卜蜂集团一年半减持4亿股套现超260亿

来源:长江商报 时间:2021-06-21 15:50:48

或因投资出现严重失误,不被股东和市场看好,当前万亿保险巨头中国安(601318.SH、2318.HK)股价与经营业绩严重背离。

6月18日,中国安A股收盘价为65.10元/股,下跌1.74%。

2007年3月1日,中国安登陆A股市场,首发价格33.80元/股,至今已超过14年。考虑到分红、送转股等扩大股本因素,到今年6月18日,公司后复权价为152.47元/股,较首发价格上涨约351.09%。

14年,股价上涨3.51倍,并不突出。如果与经营业绩增长幅度相比,堪称相形见绌。

2020年度,中国安实现营业收入约1.22万亿元、归属于上市公司公司的净利润(简称净利润)1430.99亿元。与2007年相比,营业收入、净利润分别增长约637.46%、866.14%。

作为中国大型综合金融集团,中国安吸引了众多境外资本巨头,卜蜂集团、摩根大通、贝莱德先后入股,中国安曾是单一大股东。

然而,年来,这些外资巨头争相减持套现。6月17日晚,中国安披露,年初以来,卜蜂集团通过二级市场减持约1.83亿股H股股份。而在去年全年,卜蜂集团减持了2.2亿股H股股份。

据长江商报记者粗略统计,一年多,卜蜂集团套现超过260亿元。

外资股东为何要大幅减持?究竟是自身资金安排还是不看好中国安发展前景?

三大外资股东均减持套现

曾经争相入股中国安的三大外资股东,如今接连减持套现。

6月17日晚,中国安发布股东权益变动提示公告,称持股5%以上股东卜蜂集团通过下属子公司,在今年1月1日至6月16日,以股本衍生工具交付股份之交易方式,累计减持公司H股约1.83亿股股份,占公司总股本的1%。减持完成后,卜蜂集团仍持有公司12.53亿股股份,持股比下降至6.85%。

根据中国安H股K线图,年初以来,中国安的均价格约为90港元。以此计算,上半年,卜蜂集团约莫套现165亿港元。

这不是卜蜂集团首次大规模减持,2020年,卜蜂集团也在密集减持中国安。

今年1月7日,中国安发布公告,去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,卜蜂集团通过下属子公司累计减持公司H股约2.20亿股股份,占公司总股本的1%。彼时,卜蜂集团对中国安的持股比下降至7.85%。

同样,根据中国安H股K线,预估卜蜂集团均成交价约为70港元/股,2020年,通过此次减持套现约155亿元。

那么,去年3月以来,卜蜂集团已累计减持中国安H股4.03亿股,套现约320亿港元,约合人民266亿元。

卜蜂集团由谢易初、谢少飞兄弟于1921年在泰国曼谷创建,经过百年发展,其业务覆盖饲料、水产、食品、商业零售、电讯、医药、房地产、国际贸易、物流、金融、传媒、互联网、教育和工业等众多领域。

2012年,卜蜂集团出资93.9亿美元(约合727.36亿港元)受让汇丰控股所持中国安9.76亿股H股股份,相当于每股59港元,成为中国安单一大股东,股份占比为15.57%。

2013年年报显示,期末,卜蜂集团间接持有中国安H股9.30亿股,占当时总股本的11.75%,并通过工布江达江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持有1.76%的A股股份。卜蜂集团合计持有中国安13.51%股权。如今,其持股比为6.85%,几乎减少一半。

2015年,中国安高送转,随后卜蜂集团增减持,到2018年底,卜蜂集团合计持有中国安9.19%股权,2019年底,持股比下降至8.97%。

另外两家外资股东频频增减持。

今年1月,贝莱德实施了8次操作,今年6月的半个月时间,也实施了8次操作,其中,6月10日、11日分别减持H股1295.60万股、1099.15万股。而在今年5月27日,贝莱德增持H股2121.15万股,耗资17.95亿港元。

摩根大通也在频繁增减持。其中,今年6月1日,其减持中国安H股1554.23万股,6月2日又增持1806.29万股,6月4日,其减持H股2050.07万股,减持后,持股比降至10.88%。

总体上,贝莱德和摩根大通对中国安的持股比呈下降趋势。

半年市值蒸发5400亿

股东大幅减持,中国安的股价或将继续承压。此前半年,其股价已经跌超30%。

2019年最后一个交易日,中国安收盘价为85.46元/股,去年3月23日下行至66元/股,去年11月30日攀升至94.62元/股。然而,94.62元/股是年来的顶点。去年12月份以来,其股价持续下行,至今年6月18日,最低探至65元/股,收盘时回升至65.10元/股。

去年12月份以来,中国安的股价最大跌幅达31.30%。

截至6月18日,中国安总股本182.80亿股,总市值1.19万亿元,较去年11月30日的高点蒸发了5396.26亿元。

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,无论是坊间还是投资圈,市场对中国安在二级市场表现并不满意。

事实上,与自身基本面相比,中国安的股价表现确实有点差。

在经营业绩方面,中国安表现为较高的成长

2007年3月,中国安登陆A股市场。当年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25.04亿元,同比增长53.08%,净利润150.86亿元,同比增长105.50%。

从2014年开始,公司每年实现的营业收入几乎是以千亿的速度增加。2014年,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为4628.82亿元,同比增加1002.51亿元。2015年至2017年,营业收入同比增加的金额分别为1571.08亿元、924.63亿元、1784.29亿元。

2019年、2020年,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688.67亿元、12183.15亿元,同比增加金额为1920.35亿元、494.48亿元。

净利润方面,2009年首破百亿,达到138.83亿元,2012年达200.50亿元,突破200亿元关口。2014年为392.79亿元,2015年达到542.03亿元,连续两个年度净利润增加超百亿。

2017年至2020年,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890.88亿元、1074.04亿元、1494.07亿元、1430.99亿元,同比变动42.78%、20.56%、39.11%、-4.22%。

2020年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净利润为2008年以来首次负增长。

对比2007年,上市14年,公司的营业收入、净利润分别增长了637.46%、866.14%。

截至今年6月18日,公司的股价较首发价格累计涨幅为351.09%,远远低于营业收入、净利润的增速。由此可见,上市以来,公司股价涨幅与营业收入、净利润的增长幅度严重背离。

6月18日下午,有分析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,今年以来,中国安股价表现不佳,可能与其投资出现失误有关。比如,投资华夏幸福,可能面临浮亏超百亿。